教育论文
县级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5-11-23 23:0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县级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工作时间存在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近年来,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都是先离职后审计,存在为了评价和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离职者已经离职,接班人已经到位。有些离职者离职审计需要很长时间,时间变了。这种先离职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导致了干部考察和使用“两张皮”。
2、审计项目计划中存在问题。目前,许多晋升和调任的领导干部大多经过严格的组织评估和宣传后被任命。这样,审计人员往往认为,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非常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过程。在这种心理前提下,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一种形式,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3、审计对象存在问题。相关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不能完全审查,不能完全反映公平性;大多数审计项目是临时战斗,整体审计质量不能保证;大多数员工对领导干部公开表扬,但客观批评很少,促使许多领导产生“审计”心理定位,难以反映经济责任的权威性。
4、审计内容存在问题。重视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重问题,轻责任。重视问题列表,忽视责任划分。审计内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似,影响审计效果。
5、审计方法存在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咨询、设置报告箱、公告审计、讨论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不够努力,难以深入调查审计问题,审计质量无法提高。
6、审计结果的使用存在问题。经过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渐成为加强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方面,特别是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目前,最常见的现象是就业与审计严重脱节。其次,缺乏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员、纪检监察等部门。由于缺乏严格和标准化的保障制度,审计结果在应用中大大降低。最后,审计结果的测量标准不一致。由于审计结果的应用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一些审计结果难以适应当前改革就业机制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需要。